我校2010年教学科技工作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即将闭幕。这次大会是我校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领导做了重要讲话,对我校几年来的教学科技工作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对我校今后的教学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魏校长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的成绩,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任务与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大会还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分组讨论,四个学院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刚才又有四个学院的代表做了表态发言,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就如何做好教学科技工作谈了各自的认识和体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希望各学院、各职能处室、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的精神,同心同德,把我校的教学科技工作推向前进。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国家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整个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形势,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校的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那个时候主要是感受到教育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释放教育的活力。二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时的背景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各类专门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人才严重缺乏,这个《纲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积极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局面。三是今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而言,这个《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从规模发展转到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以上这三个文件都是指导我国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次《纲要》明确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指导意义的。它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和高校存在的阶段性特征与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外部讲,国际金融危机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全球进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科技革命也正在危机中孕育。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教育强国战略,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收优秀的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很快,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领域占优势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强国必先强教,谁占领了教育、科技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说明高等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从我们高等学校本身来讲,虽然我们改革发展的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一些旧问题和新挑战也在交叉显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将冲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二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灌输教育”、“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三是我们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成长性较好,但学科专业存在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双重任务,缺乏办学特色与发展优势;四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远未完善,制约和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教学中心地位未完全确立,内在活力不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干部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教师总体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教育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教育投入仍严重不足,学校内部管理也缺乏效率效益,财力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顽强的负面影响力,改革创新的观念与能力与现实工作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我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阶段性特征,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揭示出我们高等学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难题与主要任务。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并认真研究。谁在这些方面解决得好,谁就能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胜出,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谁在这些方面解决不力,谁就可能失去生存发展的权利以至被社会所淘汰。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问题,只有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才能增强我们办好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
关于高等教育问题,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温总理今年元月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他还指出,高校办好办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总书记和温总理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说明中央推动改革的决心很大,也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党委也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不仅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目前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再加上部分同志对改革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存在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怕出乱子,信心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推进教学科技改革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科学论证和扎实推进教学科技工作的各项具体改革。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教学科技工作改革创新的先导和前提。只有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才会有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得力举措,才会有在困难面前的坚定与勇气。因此,为了推进教学科技工作改革创新,我们一定要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学校生存发展的意义,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技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
第二,要下气力创新培养模式。这是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根本目的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并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不仅是课程的改革,也不仅是教会学生认知,认知也不应该是灌输而应重启发。整个教学改革的内容应该包括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知识及学习知识的手段,教会学生动手和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等等。“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三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要重新设计教学评估与考核指标,人事分配制度中关于教师绩效的各项政策,要逐步做到把原来主要按照课程授课时数来计算工作量的办法改变为主要以教师实际讲授的课程门数和质量、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与效果,并参考统一的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的办法,同时对学生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行这些教学管理机制方面的改革,才能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第三,要重点突破抓好科技创新。突出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培养、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平台和配套政策机制的建设,这是我们当前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学科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任何科技创新都和某一学科的内涵凝练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没有自身优势的学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因此,为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的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一定要从制度机制上摒弃当前普遍存在的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拉郎配”式的团队组建方式,努力形成以学科为基础,以课题为导向,以项目联合攻关为目的的科技创新团队。重点项目是我们科技创新工作上层次出高水平成果的依托。我们要不遗余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和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形式争取获得并提供各种保障与支持,确保项目实施团队和个人完成项目任务。重点实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也是培养和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以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产学研项目推进为契机,投入财力,整合资源,加大平台软硬件建设和争取高层次创新平台立项建设。政策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保障,创新在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密切合作。我们要建立良性的业绩贡献激励机制和平庸无为的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对成长中的年轻学术科研骨干要在课题申报、项目争取、条件保障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三、加强领导,把握大局,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方式战略转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各方面工作的要求。我们要面向未来,立足校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谋划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尤其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方式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转型。
一是进一步推进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型。外延扩展应该说是湖南文理学院发展史上的必由之路,没有过去的外延扩展就没有学校今天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及时而坚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涵发展上来。这两年,学校党委十分明确地提出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狠抓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通过精简机构、整合教学资源、制订一系列诸如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和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待遇与奖励标准、重点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提任干部等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和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教学科技工作和学校整体健康发展。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体制机制、治理结构、政策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方面盲点和难点,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是进一步推进向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学校地处常德,湖南尤其是常德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和确定学科专业发展的取向,并直接面向一线,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这样既能促进学科专业内涵的深化,又能提升广大教师科技研发与实践能力。根据湖南工业化进程和常德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我们要重点打造机械工程、电气与自动化、食品化工、土建规划、计算机、电子技术等工科板块;根据全省和常德三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壮大旅游、营销、金融、国贸、会计等财经类板块;根据全省和常德社会发展各细分市场的要求和文化名城建设的需要,我们要着力加强英语、日语、文史哲法及艺体类文科板块。根据全省和常德农业现代化与强农富农的需要,我们还要努力提升农学、动物学、水生生物等生命科学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要依据这样的思路加强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学科专业建设,并按照这种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图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学校发展深深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理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为了切实推进这一服务面向的转型,我们要结合申报硕士授权单位和专业硕士培养资格的要求,专门召开会议,全面动员,并从领导、组织、政策上形成坚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进一步推进更加注重办学效益的转型。学校曾经债务不堪重负,主要原因是新建与评估时期政府投入不足,同时也有高校目前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而普遍存在粗放管理的问题。在巨大的经济困难面前,我们痛定思痛,除努力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外,尤其要注重在深化管理改革、降低运行成本以及增加办学收益上下功夫。除已推行、现在仍将继续深入推行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财务资产、后勤服务、独立学院等方面的管理改革外,还要深入推行教学科研效率、效益论证与改革研究。这既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们节约办学成本、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的基本环节,更是增强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效果与活力的重要前提。
同志们,本次教学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教育发展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教学科技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提升了我们办好文理学院的信心。学校党委行政将更加重视加强对全局工作的统筹与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教学科技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各学院、各职能处室、各党政工团组织要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切实肩负起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全校广大教职员工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指示精神和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锐意改革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一往直前的勇气,扎实推进教学科技各项工作,为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